Than you put the bookshelf on top of it
By John Zorn
下午駛著上午新過戶的Fighter150,到中山北路的光點。一個不太有說服力的地方。一個影院聲音設備不及格,卻裝潢附庸風雅的地方。
我很有經驗的挑了個靠裡牆的座位,比較不會在狹小的空間裡被前排人擋住,也許是因為本片是關於前衛音樂家的紀錄片,人數較少,反而可以舒服的看電影。不像下一場蘇古諾夫大排長龍,台灣認識John Zorn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暖場的音樂十分不搭的播放著花草搖滾,心理想,等一下這片花草就要被Torture Garden了:)
本片架構或可分為三個面向,一是導演Claudia Heurermann自身的角度及故事,二是John Zorn的言談,三是導演加John Zorn所展現出的新火花。
在這部片中John Zorn始終不像個真人,時而出現在Monitor中,時而出現在電話裡,甚至從拍攝過程中消失。拍攝者與被攝者在影片中交疊出現,發展出新的故事,而此故事被獨立出來,一如John Zorn一再強調的:他的音樂不是他,就像孩子不等同父母。
本片中電話聲貫穿全片,導演一再提及她一生乃從聆聽了Naked City的Torture Garden後產生重大轉變,而象徵此轉變來臨的聲音母題即是友人來電的電話聲。也因此,每一個短篇開始的電話聲都有一種似是命運交響曲的感覺。
另外片中也穿插了許多配合John Zorn的音樂想法的快速鏡頭,以表達其音樂中對於”片段時刻”的展現,由德裔的導演撿拾拼湊其眼中的紐約場景。
另外有趣的是,圍繞在John Zorn旁的Artists都不是很清楚,模模糊糊的,畢竟這是以John Zorn為主題的紀錄片,也許是若有似無的反應了John Zorn在音樂合作上的主導性吧。雖然希望上個字幕說誰是誰,不過後來想想還是別上的好,自己去認反而更好玩。
此外,我們也看到導演從片頭的徬徨及之後對John Zorn的喜愛、迷戀,又因找不著他而痛苦,到最後一切似乎垂拱而治的自然成型,觀眾與導演一起經歷了一段成長的小旅程。
我想可能因為John Zorn是這麼一個後現代的人,以至於在記錄他時不是那麼好掌握,使用12個短篇這樣的形式可以在結構較不明顯的情況下,讓觀眾自行去組合對於John Zorn的印象,也可以稍微避免越想說請楚,越是不了解他的情況,儘管也許我們看了本片還是無法真正了解他。
關於John Zorn的十二個短篇
12 Present
11 Events
10 Realities
09 Transformations
08 About Sound
07 The Past
06 About Time
05 Concerns
04 Memories
03 Buried Secrets
02 Reflections
01 A bookshelf on top of the sky
3 comments:
哈囉
小黃你有賈樟柯的電影嗎?
我有三峽好人和東
不過自己都還沒看
youtube上有一片"我們的十年"短片可以看
我去看了 講ian curtis的control
還不賴
不過人很多 我還是補位補進去的:p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