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5, 2008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拉鋸

那天在人力資源網站做了腦力優勢分析,他告訴我是屬於斜角模式的黃綠組合,容易被兩種相反的力量互相拉扯,在感性(黃腦)與相對理性(綠腦)的思考模式中換來換去,舉棋不定。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有關中國文化中對"痣"的一套學問,據說脖子上的痣屬於自殺痣,若太多則容易想這個想那,綑綁住自己,不利將來的發展。

兩件事兜一起,正好是我的寫照。

不論心裡測驗還是命理面相,都反映出我這樣的特質。自己也十分認同。但究竟要怎麼辦呢?要怎麼辦呢?不斷的換工作換心情換興趣,我都很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很容易累,容易失去持續做一件事的毅力。這真的很糟很嚴重。當你看著身旁的朋友儘管也活在一堆不得志之中,卻還是能繼續向前行時,年過26的危機感就越來越強烈,那個揮之不去的陰影,起初只在睡夢間游移,現在卻開始具體起來,蠕動攀爬於房間四周,睡前關燈的那剎那,便瞬間膨脹擈壓上來。

而這陰影,也不過是什麼斜腦組合中一個不起眼的小混蛋,愛唱反調的懶惰蟲。好比最後一根稻桿。

Wednesday, April 09, 2008

流浪神狗人。之於我。

有時候,你就是很精準的會體認到,所謂巧合對於一連串事件的前因後果,是如此不理性而迷人。流浪者如我,不很意識到自己究竟在做什麼,雖然手中的預售票早已於月前備妥,確是在恍惚間進入影院,像下班途中等待紅燈時左顧右盼的張望,馬路上的行人,廢氣中的氤氳,以及他們貌合神離的生命,滲透並裸露,於是電影的故事朝我流浪而來。

很享受的看完影片後,發現座位比想像中擁擠,發現流浪而來的不只眼前的黑幕身旁的同類,而導演亦豆苗般佇立狹小的放映空間前。座談提問十分踴躍,導演亦侃侃而言,發言至我乃因時間不允許而被迫出場,卻難得的可與作者面對面交談,彷如一場不打草稿的偽採訪。


陳芯宜十分親切,條理分明的站在我眼前,儘管我見過不少明星,仍覺得興奮。這不是第一次看完電影有導演座談,卻是我第一次在這種場合提問,對我來說,今天的一切完全出乎意料,反而彌足珍貴。

從去年金馬影展陰錯陽差買了又賣的失策到上週末趕不上新竹遠百放棄國片的速度,以及昨日欲言又止的惰性半途而廢,乃致今日欲拒還迎卻一切似乎都對了的躬逢其盛,這難道不像片中超車而亡的巧合,這豈不是人生曖昧難明的況味?


我分不很清楚,兩個禮拜前的總統大選結果,與兩個小時前看完的「流浪神狗人」,究竟何者為真。目前的我正處在一條流浪的路途中,神與狗與我都傻傻分不清楚的混亂難堪節外生枝的路途中。唯一慶幸是天外飛來幻覺中的幻覺,用以盥洗明日繼續漂泊的汙垢。而關於流浪,應該是沒有目的,流浪的盡頭,應該是孑然一身的自己。

Monday, March 24, 2008

碧海情天

17年前,1991年,林強在向前走,優客李林在認錯,張清芳在曬加州陽光的那一年,也是我升國小四年級的那一年,因為暑假比較沒有功課壓力的關係,得以經過老媽的同意好好地看八點檔連續劇,那也是我這輩子至今最後一次準時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的八點檔劇,之後也許因為課業或其他興趣就與連續劇絕緣了,而那年暑假台視的「碧海情天」也就成了我最愛的台灣劇集。(沒辦法,童年的回憶啊~)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白天參加新竹市文化局舉辦的「小小記者營」之類的夏令營,傍晚衝回家要看碧海情天時,發現最愛的二阿姨和表哥表姐都在家,而後一起經歷快樂的八點到九點這段時間,那真是有夠幸福的,誰會想到三年後表哥竟意外身亡了...

時隔17年,這中間未曾再看過一次,很多細節都忘了,最近從網路上看到,竟覺得還是不久前的記憶,也許是因為在腦中保鮮的太好(防腐劑放太多?),所以整個感覺還是很新穎,沒有蒙上什麼灰塵。真好。


                                  
                                      
                                                        
                  我記得當時還沒看到完結篇,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買小說來看,(那還是月考班上第二名爸媽買的禮物),到現在書本都還放在房間,當時的葉童順理成章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印象中還夢過在家想鄉小鎮的街道上認識她,呵。

當時的片尾曲,由那個時候還叫做林萬芳的萬芳主唱,那是每回看完都要在心中低迴不已的繞樑餘音啊,對於國小四年級剛接觸流行歌的我,這是經典中的經典!

總之,碧海情天是我生命中殿堂級的連續劇,不只因為喜歡看,還因為他與我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血肉連結在一起啊。

之前有看到網路上在賣台視正版的DVD,但太貴就沒下標了,現在好像更難買,只能期待以後再見到吧!

Saturday, March 22, 2008

快選一選吧

選舉前,難免有人激動,有人緊張。
但,請不要造次,拜託了!
真理有很多,真理也會忙的。
每個人立場不一樣,說得好像異己者非我族類。
不過是語言表達的方式顯得委晚而峰迴路轉了一點,
就鬧起家庭革命。
到底哪來這麼多思想呢...
為什麼要有大腦呢,為什麼睡不著覺盡想著有的沒有的
我討厭選舉,這樣真的很民主嗎?民主是一群不懂的人決定所有人的未來?
一個沒有人知道的未來。
我已經完全迷失了,我只是一個沒有主人的奴隸。

Tuesday, March 11, 2008

英倫末路。預約世紀末的悖蕪。



The Last of England
1987 v8→35mm
Derek Jerman


荒亂而優雅。失序而詩意。渺小從而激動。壓抑以至解脫。

久仰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大名,前夜終得觀名作The Last of England (英倫末路∕英格蘭末日)。醉人的影像勾勒出賈曼心中對當時英國的政治及社會的反芻。

個人十分喜愛賈曼在本片中的影像表現手法,其先以v8攝錄投影至牆上再以35mm對著牆面翻拍造成粗糙而渲染的效果,極適合本片調性。讓我想起何蔚庭2006年的傑出短片「呼吸」。同為幻想式描寫大秩序崩解的荒涼景象,同樣以高反差與粗糙的光影、斷續恣意的剪接以及燥烈的內容將潛藏在末世聊賴中的澎湃反動匯流出海。英倫末路則在格局上顯得龐大些,在畫面及符號象徵上更豐富詩意(並非高劣之分,僅做異同比較,個人認為「呼吸」亦無必要格局龐大或更加詩意)。

我對1987年的英國政治認識僅停留在佘契爾夫人執政的保守作風。賈曼在拍攝本片前已將其患愛滋病的事實公諸於世。他並不對患病這件事有所保留,甚至拒絕接受藥物處方。我並不清楚他拍攝英倫末路與愛滋病是否有關聯,在我看來,如果有,或許是反抗大環境對同性戀與愛滋病的「要不得」的看法吧,亦或許稍微反映其心境。但本片在視野上顯然更為廣泛,觸及同性戀外戰爭、毒品失業等各層面的社會議題。

片中有許多震撼人心的鏡頭。其中無所事事的青年擁著裸男人行牌手淫,及至之後在英國國旗上愛撫的兩名軍官,皆直搗心頭。大量處決異己的畫面亦簡單而直接。力道沉猛之餘卻又竄動著感傷。及至片尾長達17分鐘Tilda Swington的吶喊式表演,(搭配Diamanda Galas的鬼籟嘶吟),讓觀者在痛楚過後,得到彌平。此一景堪稱經典。

個人對本片的節奏掌握十分佩服,尤其在聲音與影像上的搭配可謂絲絲入扣。每一句旁白的切入點都恰到好處。而因為沒有對話,配樂及音效在本片佔了很重要的角色,Simon Fisher-Turner的音樂品味無話可說,為整部片烘托出末世中屬於人的悲懷,除此之外集結了Barry Adamson、Diamanda Galas等人的前衛音響亦與影像水乳交融。

題外話,Galas的兄長亦死於愛滋病,這對他的影響很大。不知他與賈曼在這部分是否有所交會。片尾引自Galas的Deliever Me 不禁讓人做此聯想。

關於賈曼要做的功課很多。我只能先寫這樣了。呵


Thursday, March 06, 2008

嚴重落後!(警告:標題與內容無關)

兩個月來,持續毫無目的的生活,爛笑在宮藤官九郎的天馬行空裡,緊接著瑟肅在Heroes第一季中,儼然加入龐大御宅族,癱瘓在兵延禍連廝殺倥傯不停格分秒必爭。

除此之外,從一月底到過年二月中,放了將近二十天的長假,本想到南部去散散心(雖然過年會回嘉義,但與自行走走的感覺不同噢),家書抵萬金的情況下,忙於年終掃除等等瑣事,以及這兩個月來斷斷續續為朋友所做的短片配樂,以致假期流掉。

慶幸的是,能順利完成朋友的配樂。這位朋友只能說是神交,未曾與此君謀面,以前因為他幫課堂上別組同學作品出演一角而識,沒想到多年後,當年拍攝作品的同學Pezen在去年底找上我ㄧ起合作替這位目前人在紐約大學念影像的神交友人製作配樂。就這樣,這件事佔滿了我二月底前除了日劇外的生活。

影片的名稱是「Waiting For Mr. Hope」,主要是改編等待果陀,片長約20分鐘。音樂上還是有以前學生作品時素人配樂的感覺,反正是吉他撥弄那簡單和弦,Pezen的Jazz Tone 歌舞場面卻好聽好看極了。與他合作一直是有趣的經驗,雖然我們好像總是一開口溝通便出現許多模糊未明的語意延遲(笑)。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把短片連結放上來。

一月初的時候弄了一台Diana+,第一次拍得慘不忍睹,之後是一陣陰慘的天氣,後來忙於瑣事,就忘了再拿起來拍,前幾天晴天,臨時想起黛安娜,拿出來亂拍,希望這次會好點。

二月初的時候,靠意外飛來的微薄年終獎金買了一把新琴,Ovetion的圓背,是回新竹時和老妹去民風買的,聲音尚可,談起來還算順手,但最近開始回想,自己其實並不想買圓背的當時,為何最終竟連碩大的原廠吉他盒也一併抱回家?人真是容易變掛的動物。佐證就是最近又開始後悔想換不是圓背的琴了。嗚乎。